最近,土山湾博物馆在开馆当天举办的“博物馆之夜:乐回土山湾”活动,吸引了不少爱乐人士和市民前往参加,其中有一首由汇师小学学生在土山湾博物馆通过视频投影方式与一位老人合唱的“土山湾工艺院院歌”,学生们用沪语演绎的优美歌声感染了许多现场的观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那么,这首老歌与老人之间有着一段怎样的故事?作曲家如何为老歌重新谱曲赋予其新声?最近,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组和土山湾博物馆、徐汇区非遗办的工作人员前往这位老人的家中进行看望并做了采访。
《上海会客厅》节目“土山湾老人”重听院歌李顺兴住在上海闵行区的一处小区,今年已经90岁高龄,老人看上去精神仍然不错。土山湾博物馆副馆长朱春峰用手机给老人播放了5月18日当晚汇师小学学生在土山湾画馆演唱的视频,老人听了之后很是高兴。
李顺兴在听了学生合唱的歌曲之后告诉记者,自己现在仍然还能大致记得这首院歌。对于孩子们的演唱水平,他表示,自己并不是音乐家,所以无法去做评论,但听了孩子们的合唱之后仍然感到很高兴,并写下感言:“我听了土山湾院歌很高兴。”应节目组的要求,李顺兴在家中即兴为我们哼唱了一段院歌。
李顺兴老人听了院歌后写下感言:我听了土山湾院歌很高兴李顺兴出生于1933年,是江苏南翔(现为嘉定南翔)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就读于汇师小学。1946年,因为父亲不幸去世,年仅13岁的他被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收留,他在土山湾慈云小学完成了小学学业,小学毕业后进入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学习印刷技术并留在工艺院工作,后来工厂合并后,他在中华印刷厂当工人,后成为技师,退休前担任外文组组长。作为当年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的小学员,李顺兴也是目前我们已知唯一健在的“土山湾老人”。
李顺兴老人1951年在土山湾孤儿工艺院职业班的毕业证明李顺兴老人之前旅游的照片李顺兴之前住在徐家汇的堂街西(现改名紫阳路),这是1910年建造天主教堂时修筑的一条石路。教堂西侧有各种小商店,因为位于天主教堂西侧,所以这条路被称为堂街西。李顺兴的老伴告诉我们,之前老房子居住条件不好,搬迁到这里之后,居住条件大大改善了,老人也有自己独立的卧室和活动空间。对于现在的退休生活,李顺兴表示很满意。在我们下楼之后,老人站在二楼家中的窗前,用英文“ByeBye”向我们打招呼以做告别。
李顺兴老人站在家中窗前向我们打招呼一首歌曲跨越了一个世纪院歌是李顺兴老人童年时的记忆,也是对那个年代的回忆。而这首《土山湾工艺院院歌》的发现纯属意外。2008年,土山湾博物馆开始筹建,时任徐汇区文化局副局长的宋浩杰四处走访,寻找关于土山湾的历史记录。他听说傅家玫瑰天主堂有一座土山湾工艺院制作的钟,于是便与当时在上海图书馆工作的张晓依登门拜访。经过反复协商,教堂方面将这座钟捐赠给了土山湾博物馆,和钟一起捐赠的还有一些配件。
在整理配件时,宋浩杰意外发现有一张包裹配件的纸上写着《土山湾工艺院院歌》的歌词,这个意外的发现,让土山湾工艺院院歌重见天日,2009年5月10日,当年曾在土山湾当过印刷排字工的张永林老人按照其回忆重新写出了更完整的歌词(歌词见图片)。考虑到这首歌只有歌词而没有曲谱,著名学者、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张伟与张晓依陆续走访了多位“土山湾老人”。
2009年5月10日,张永林老人按照回忆写下的院歌歌词如今在徐汇区非遗办工作的张晓依回忆道:“当时应该不止一位老人会唱,但随着这些年‘土山湾老人’的陆续离世,目前仅剩李顺兴一位老人还能记得大致的歌词。”
据土山湾博物馆主持工作的副馆长金志红回忆:
肖河记谱、编曲的《土山湾工艺院院歌》2023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经过修缮之后的土山湾博物馆与市民重新见面。当天晚上,土山湾博物馆举行了“博物馆之夜:乐回土山湾”活动,这首根据历史录音记谱再现的《土山湾工艺院院歌》第一次向市民唱响。而演唱者正是李顺兴的小校友——来自汇师小学合唱团的孩子们。为了与老人一道演绎这首歌曲,现场还播放了李顺兴的演唱视频画面。就这样,一首院歌跨越了一个世纪,在这里最终完成合唱。当天演出之后,孩子们特意拍了一段视频,让土山湾博物馆的负责人带给李顺兴,这才有了节目开头的那段场景。
“博物馆之夜:乐回土山湾”活动,汇师小学合唱团在牌楼前合唱《土山湾工艺院院歌》作曲家重新找到音乐旋律在活动现场,青年作曲家肖河与演奏家们为观众们首演了多首带有“土山湾”标签的原创音乐作品:《土山湾铜管进行曲》《弦乐五重奏-春江花月夜》《马赛回想曲》。这些历史上曾记载由土山湾演出过的乐曲,经过作曲家的创作、改编重新呈现,旨在展现其鲜为人知的西洋音乐教育先驱历史同时,也展现海派中西融合的音乐特点,演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青年作曲家肖河(左1)与青年演奏家们共同演绎法国名曲《秋叶》据悉,作为《土山湾工艺院院歌》的整理、改编者,在去年年底接受土山湾音乐作品的委托邀约之后,青年作曲家肖河全身心投身到其中,可以说,这些作品创作改编的过程非常艰辛。肖河向节目组分享了《土山湾工艺院院歌》的创作过程:
青年作曲家肖河向《上海会客厅》介绍其作曲过程金志红告诉记者:“无论是院歌的再现还是改编、创作融合土山湾历史上的声音,作为非常有情怀的作曲家,肖河付出太多!半年多来,他多次来土山湾采风,寻找土山湾的音乐史料,即使住院期间,他依然在为土山湾创作修改音乐,我们真的应该感谢这些作品背后的优秀音乐人。”
最近,《历史回声:土山湾近代音乐教育文献展》在土山湾博物馆举办。根据文献资料记载,1858年,徐家汇地区诞生了第一支管弦乐队,在这片中西文化交汇之地奏响了西洋音乐的先声,比1879年成立的上海公共乐队(上海交响乐团前身)要早近20年。而徐家汇管弦乐队的成员大多为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的学徒。乐队授课老师能演奏小提琴、小号、单簧管,会吹奏圆号、弹奏风琴,甚至将萨克斯引入教学课程。这支乐队也是当时徐家汇地区的“第一品牌 ”,曾被邀请到佘山参加演出,西方音乐就此从土山湾流向民间。
土山湾工艺院院歌来自:土山湾博物馆00:0001:07《土山湾工艺院院歌》音频今天,当人们在土山湾博物馆听到重新编曲的《土山湾工艺院院歌》时,那熟悉的音乐旋律又回到了土山湾。
各位读者朋友,侬对土山湾了解吗?侬身边有曾经在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工作过的“土山湾老人”吗?侬听了这首经过整理、记谱之后的老歌之后有何感受?欢迎在留言当中与我们一道分享。Copyright 2015-2022 亚太知识产权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11 联系邮箱: 562 66 29@qq.com